“带孩子出门见到熟人,让他打招呼他总是不肯或不敢,家长感觉特别没礼貌”这样的问题,首先我觉得这是家长的一种虚荣心,家长本身就不对,咱别老逼着孩子去做错事了。
“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”,修率性就是教育。所以对于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所要做的,那就把孩子给坑了。
对于大人,那人是熟人;对于孩子,见到不熟悉的人不吱声,和见到让他害怕的人往后躲,这都是孩子的天性。他这是在保护自己。
我们看一个幼儿时期的孩子有没有被家长破坏掉,很重要的方式,就是看这个孩子是不是跟初次见面的大人毫无戒心地打招呼和说话。
举个例子:一个两三岁的孩子,如果电梯里初次看到一个大胡子叔叔盯着他看,他一定会往后躲,甚至哭出来。如果孩子面对什么人都笑嘻嘻叭叭地主动告诉你他叫什么、家住哪、喜欢什么……,这个孩子一定是被大人经常灌输要主动跟人说话,或家长喜欢让孩子经常表现自己,孩子的天性本真的东西已经被破坏掉了。
教育的第一步就是“返璞归真”。想要达成这个目标,家长“闭嘴”是关键。家长把外力撤掉,把干扰孩子的行为去除,孩子才能返璞归真,找回心性。
在“闭嘴”的过程中,你会看到孩子所表现出的种种现象,这个时候不要急于去解决,让子弹飞一会儿,再继续看孩子的变化,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。
但我们现在的家长都太爱说教了,面对孩子闭上嘴,这事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
所以我们号召家长们抱团取暖,在群里共同写孩子的观察笔记,恪守“闭上嘴、睁开眼”的规矩,一段时间后,家长们都渐渐发现,原来自己认为的孩子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了,从“见山是山、见水是水”到了“见山不是山、见水不是水”的阶段,初级就毕业了,你就是内行家长了。
如果能继续“修炼”下去,到高级阶段,你就会“见山还是山、见水还是水”,但那个山、那个水已经不是你最初以为的那个了。你若能看到孩子行为背后体现出的原来你看不到的东西,才可能是摸到教育的魂了。
总结:家长说教无用,率性而克欲,家长需悟道才行。